
苏辉:专“芯”拓荒 打通光通信产业链
在福州城西北隅的一个小山谷里,一座4层高的楼房掩映在绿林中。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建筑,里头却装满了精密仪器,缔造着不平凡的中国“光芯神话”。
这里就是光通信产业第一个自主研发的“中国芯”诞生地——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。
“一路走来并没有光鲜亮丽的事迹。”中科光芯董事长、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苏辉说,只是他的“拓荒之路”始终贯穿着3个关键词:专芯、专注、专业。
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8月25日设立,专注于光芯片及器件研发和产业化,是国内首家光芯片量产企业。
中科光芯是唯一一家拥有全产业链的光芯片企业,掌握了从芯片设计到外延生长、芯片加工、器件封测、模块制造等全套工艺技术,拥有160余项专利。
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,公司已成功向市场推出2.5G、10G、25G等速率的光芯片,产品广泛应用于光通讯及光电传感领域,得到华为、中兴通讯、铭普、天邑康和等国内一线通讯厂商的认可,累计向市场投放2亿颗光芯片。 中科光芯在石狮、福州、深圳、武汉、洛杉矶设有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,洁净车间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。
公司创始人、董事长苏辉是福建宁德人,2004年获得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光学专业博士学位,后在全球光通信领先企业任职近6年。
这期间,中国已经是光通信大国,光芯片却严重依赖进口。
“在美国做的产品也是卖回国,那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做些自己的产品?”苏辉坚信,只有攻克光芯片,中国光通信才能既大又强。
2010年,苏辉回国,进入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。经过1年筹备,苏辉创办中科光芯,带着团队扎根在福州软件园E区。
两年后,光通信产业第一个自主研发的“中国芯”诞生并进入市场,我国光通信产业链的最核心段终于被攻克。 目前,中科光芯已成功向市场推出了适用于“宽带中国”“平安城市”“大数据中心”及“信息安全”等领域的多款光通信产品,正积极拓展5G基站及光子高端市场,开拓云计算、车载激光雷达等业务。
光芯片的研制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,还需要较大的投资,研发和生产周期也都较长。
苏辉说,他做企业,其实就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。“公司创办之初,资金、技术、人才无一不缺。”要知道,芯片企业的“起步价”几乎都是亿元级别的,但中科光芯只有2500万元。
“买完设备后,我们就只剩下500万元流动资金,一直用了4年。”由于专注于产品研发,苏辉把每一笔资金都花在刀刃上。
有一天晚上,一名企业家听闻有人做光芯片便慕名而来。参观了一番后,这名企业家震撼于他们一流的技术,同时也直言外围设施太简陋。
当时,苏辉和团队就是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攻克难题的第一代产品的。
“市场也是需要积累的。”苏辉说,一开始找小厂,几十颗、几十颗地送样,到如今已得到了中兴通讯等多家公司的认可。
目前公司芯片产量每个月近150万颗,今年累计接受市场订单已超7000万元。
“现在产品供不应求,我们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、扩产。”苏辉表示,中科光芯将专注光芯片的研发和创新,不断向着更深技术领域、更大国际市场迈进。
苏辉不仅开启了光通信产业“中国芯”的拓荒之旅,也探索产学结合的新路。
“我办企业的目的是把科技转换为生产力。”苏辉说。专业人才紧缺,是苏辉在创业过程中最为深刻的感受之一。
“人就是技术,缺人就是缺技术。”苏辉说,光芯片的研发过程极为复杂,涉及物理、化学、软件、机械等专业,因此,培养、吸引高技术人才是重中之重。但由于此前我国在该行业处于空白,他只能带着课题组的成员和学生,在实践中手把手培养人才。目前公司科研团队已达20多人。
“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跻身产业界,填补‘人才漏洞’。”对此,苏辉的做法是“用做公司的方式搞科研,用搞科研的手段做公司”。
筹集资金、启动科研项目、投入产业化使用,这样一来,公司既解决了资金和人才问题,也通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获得了利润,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。
苏辉还计划依托公司建立光电研究院,培养“现代工匠”。“产业结构优化,无非就是往高科技的方向转型。”苏辉希望通过培养高端科研人才,为高科技技术产业提供后备力量!
相信在未来,光通信产业“中国芯”的拓荒之旅会越走越顺利!